張聞天:遵義會議臺前幕后的第一主角
編者按:近日,《黨史文匯》發(fā)表文章《張聞天:歷史功績載千秋》。文中記述張聞天是促成遵義會議成功召開并使其落實的第一主角。摘編如下。
根據黨史資料記載,對遵義會議產生重大推動和促進作用的應該至少是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王稼祥四人,其中張聞天尤為關鍵。
確實,無論從醞釀到召開,還是從貫徹到落實,在遵義會議整個過程中,張聞天都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張聞天是遵義會議臺前幕后的第一主角。
第一,“三人行”構筑了遵義會議的“物質基礎”。長征出發(fā)后,張聞天同毛澤東、王稼祥走在一起。就是這一“三人行”,拉開了日后一出驚天動地歷史活劇的序幕,這三人同行的相處中毛澤東的觀點深刻影響了張、王,組成了反對李德、博古錯誤領導的“中央隊三人團”。用張聞天自己的話來說,“給遵義會議的偉大勝利放下了物質基礎”。
第二,通道會議改變了紅軍長征行軍方向。紅軍在湘江戰(zhàn)役中遭受慘重損失,但李德、博古仍讓部隊北行去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當然,紅軍后來實際上是按毛澤東的主張,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逐漸扭轉了危局。但問題是,長征前毛澤東對五次反“圍剿”也提出過不少正確意見,卻都沒有被采納,為什么這次轉兵貴州的主張卻被接受?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湖南西北邊境一個叫通道的縣城舉行的會議上,當時被人們視為黨內地位僅次于博古的二號人物張聞天帶頭支持了毛澤東的主張。正是由于毛澤東的主張被會議采納,才改變了紅軍長征路線,使紅軍避免了與兵員數倍于己的敵人正面交鋒的危險。
第三,毛、張談話搭建了通道會議的平臺。據當時隨軍長征的羅明1986年回憶,羅到達通道的第二天去見毛澤東時,碰巧遇上毛、張正在一起談話,羅站在門口等候時不經意間親耳聽到了談話內容。張對毛說:湘江戰(zhàn)役通過四道封鎖線后,紅軍損失慘重,敵人發(fā)現了紅軍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意圖,正在調集大量兵力展開包圍。此時毛澤東明確向張聞天提出:不能再照原計劃去與紅二、六軍團會合,而應改為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顯然,他們二人的這次談話是通道會議的一個重要背景,通道會議則是遵義會議的一個重要前奏。
第四,張、王橘林談話為遵義會議進行組織改選作了強力鋪墊。遵義會議前,張聞天與王稼祥之間有一個著名的“橘林談話”。在一片橘林里,王稼祥問:“我們這次轉移(指長征)的最后目標中央究竟定在什么地方?”張聞天答:“咳,也沒有個目標。這個仗看起來這樣打下去不行。毛澤東打仗比我們有辦法,我們是領導不了啦,還是要毛澤東出來吧!”
當晚,王稼祥就把張聞天的這些話告訴了彭德懷,然后又轉告給了毛澤東。幾個人一傳,幾位將領也就都知道了張推舉毛指揮軍隊的想法,大家都贊成讓毛澤東出來指揮。耿飚曾對張聞天此舉作了這樣一個評價:如果沒有張聞天首先提出這個問題來,遵義會議就不可能開。他不提出來,也沒有別人敢提。過去蘇區(qū)多少同志因為提不同意見挨整呀。如果誰也不提,毛主席也出不來,我們紅軍就不可能勝利到達陜北,也就不可能有后來的發(fā)展。如果不是張聞天首先提出這個問題,遵義會議就只能是按照黎平會議的決定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而不是從組織上讓毛澤東進入常委參與軍事指揮,問題還是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
第五,遵義會議上張聞天作反報告,為會議確定思想基調。會上,博古作報告、周恩來作副報告后,張聞天作反報告。他旗幟鮮明、全面系統(tǒng)地批評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途中的錯誤軍事領導,為遵義會議徹底否定單純防御軍事路線定下了基調。然后,毛澤東作了重要發(fā)言,深刻地分析了錯誤軍事路線的癥結所在。緊接著王稼祥發(fā)言,支持張聞天的反報告和毛澤東的發(fā)言,并提出由毛澤東來指揮紅軍。會議結束時,推選毛澤東為常委,指定張聞天起草會議決議。之后,中央常委討論分工問題,決定由張聞天取代博古擔任總書記,在黨內負總責。
我們總說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毛澤東和張聞天等一起為遵義會議成功舉行建立了豐功偉績。張聞天是促成遵義會議成功召開并使其落實的第一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