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的艱辛出版經歷
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陜北解放區(qū)采訪、考察5個多月,寫出一部紀實通訊集《紅星照耀中國》。該書于1937年在英國出版,8個星期5次重印,售出10余萬冊,引起廣泛國際反響。白求恩、柯棣華就是受這部著作感動、鼓舞,毅然奔赴延安支援抗日。
當時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工作的中共黨員胡愈之,讀完英文版《紅星照耀中國》后,敏感地意識到,這部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揭穿國民黨對解放區(qū)造謠污蔑,介紹陜北真實面貌的書籍,應馬上著手翻譯出版。他的想法得到中共上海辦事處負責人劉少文的支持。劉少文剛從延安歸來,知道書中許多重要內容經過毛澤東、周恩來的審定,準確可靠。于是出版圖書的重任就落到了胡愈之肩上。
當時國民政府對出版管制十分嚴厲,出版物必須經“新聞總署”審批,但這樣的“赤書”是不可能得到批準的。后來胡愈之的胞弟胡仲持想出辦法:成立一個文化社團,以“抗日讀物”名義出版。當時“淞滬會戰(zhàn)”剛結束,國民愛國熱情高漲,許多民間文化團體都創(chuàng)辦報刊、編印書籍宣傳抗戰(zhàn)。
不久,一個名為“復社”的文化團體在上海成立,經胡愈之、胡仲持和中共黨員梅益、林淡秋聘請,《上海周報》主編吳景崧、編輯邵宗漢,《譯報》主編馮賓符、《救亡日報》編委傅東華、《中華書局》編輯倪文宙和進步學者章育武、陳仲安、王廠青等12人組成《紅星照耀中國》翻譯小組。大家得知譯書的重大意義,都躍躍欲試地索要樣書,怎奈樣書只有一本,胡愈之只好把12章、30多萬字的書拆開,每人分一章。
這樣各自拿回翻譯,就發(fā)生了許多難料的險象、意外。倪文宙被人誣告私藏禁書,家中遭特務搜查,未譯的書稿被翻出。好在書頁沒頭沒尾,倪文宙謊稱翻譯論文,才蒙混過去。馮賓符把書稿放進保險箱,午夜賊人入室撬開,連同錢財一起掠走。沒了原稿,他一籌莫展,后來幾經波折,在一位英國僑民那里找到一本,才救了燃眉之急。
20幾天后,譯稿陸續(xù)交齊,胡愈之通讀后不禁叫苦。原來,“各自為戰(zhàn)”式的翻譯,內容無法前后照應,許多回憶、倒敘的情節(jié)接續(xù)不上、自相矛盾。另外,譯者對書中內容不完全了解,許多名字、術語不知如何翻譯,只好音譯。如“林伯渠”、“楊家?guī)X”,有的譯成“藺波趨”、“林博曲”,“羊夾鈴”、“洋伽靈”等。譯稿謬誤百出,胡愈之放下手頭的事情,把自己關在一個親屬家閣樓里,用了13個日夜修改、校正錯譯和筆誤。他后來回憶說:“為把譯稿校對的通順無誤,我一天只睡3、4個小時,13天瘦了5斤多!
書稿校完,確定書名時又出現了爭議。有人主張維持原貌,依然用《紅星照耀中國》,有人提出:“紅星”馬上讓人聯想到“共產黨”、“紅軍”,為避免麻煩應改名。胡愈之與劉少文商議,決定用名《西行漫記》,因當時黨中央在大西北,“西”也可以暗喻延安、共產黨。
書稿敲定,還面臨一個更嚴重的問題:資金。經預算,印刷2000冊需2500元,當時上海民不聊生,工商業(yè)經營慘淡,極難找到富豪資助出版。這時,上!蹲x書》雜志編輯杜元啟欲投奔解放區(qū),來找胡愈之幫忙聯系。他得知《西行漫記》出版遇到困難,就自告奮勇去找自己的遠房叔叔:上海幫會大亨、時任“上海各界后援會”主席的杜月笙。當時杜月笙愛國熱情正高,聽說侄兒要出版抗日書籍,很爽快地拿出了1000元。
得到千元資助,胡愈之卻高興不起來,還有一大半費用沒著落。杜元啟又出主意:《讀書》雜志麾下有個“讀友會”,會員2000多名,不妨將《西行漫記》打折預售,交錢就發(fā)一張代金券,出版后憑券領書。這辦法果然奏效,沒幾天就籌到1500元。
資金齊備,胡愈之滿心喜悅地聯系印刷,問題又來了。因為淞滬戰(zhàn)爭,大多印刷廠已遷往內地,如去上海之外印刷,書在運輸中被查出來,兇多吉少。后來多方打聽,總算找到一家沒搬走的印刷廠,但已停業(yè),工人也全都辭退。在“上海工人救國會”幫助下,找到了10多位印刷工人,他們夜以繼日地苦干20多天,2000冊《西行漫記》終于付印并運到“復社”。胡愈之等人翻閱歷經艱辛、坎坷出版的新書,心情激動、感慨萬千:這部著作必將像焰火一樣,為憎惡黑暗的人們指引光明方向。
果然不出所料,《西行漫記》1938年2月面世,到11月已經4次重印,售出2萬余冊,武漢、南京、重慶等地相繼出現翻印本!段餍新洝凡坏姑癖娏私饬思t軍艱苦卓絕的斗爭經歷、八路軍的抗戰(zhàn)決心和力量,也知曉了共產黨的英明主張、解放區(qū)的大好局面。許多有志青年、進步人士從延安、解放區(qū)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冒險跋涉,奔向延安,尋求革命真理,實現救國抱負。
原載:《世紀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