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高于天

作者: 劍鈞    發(fā)布時間:2023-12-29   
分享到 :

圖為艾中信油畫《紅軍過雪山》

夾金山很高,海拔4000多米,云霧繚繞,刺破青天;夾金山很險,懸崖陡峭,谷幽峽深;夾金山很冷,空氣稀薄,終年積雪;夾金山很奇,時陰時晴,時雪時雨。這座山,藏語為“甲幾”,“夾金”為音譯,意思是說山很高很陡,鳥兒都飛不過去。

夾金山自古鮮有人跡。1935年6月間,這里卻出現一支風塵仆仆的紅軍隊伍。6月8日晚,紅軍先頭部隊攻占了四川雅安的寶興縣靈關場,次日過了寶興縣城,隊伍直插白雪皚皚的夾金山。他們是中央紅軍先遣隊——紅一軍團二師四團。

此前,中央紅軍剛強渡過大渡河,敵人賊心不死,沿途布下重兵,后邊追兵緊逼,前面的夾金山又是一道天塹。面對如此險境,1935年5月31日,中央在瀘定縣城召開會議,討論紅軍渡過大渡河以后的形勢和任務。

若是東進,敵在茂縣、松潘布下重兵,危險極大;若是西進,到丹巴、阿壩地區(qū),那里的百姓對紅軍不熟悉,一旦發(fā)生誤會,將貽誤行進時間。而只有爬過夾金山,才能盡快甩開敵軍,全力北上。于是,中央決定選擇敵軍力量薄弱的雪山草地,以達到快速行進的目的。

夾金山是紅軍長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爾后,中央紅軍又相繼翻越了夢筆山、長板山、倉德山、打古山等雪山。到了8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分為左右兩路進入草地。左路先行從卓克基地區(qū)向阿壩前進;右路從毛兒蓋地區(qū)出發(fā),開赴班佑。至此,茫茫雪山草地上,留下了中國工農紅軍深深的足跡。

1964年,為紀念長征勝利30周年,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蕭華寫下了《長征組詩》12首(后改為《長征組歌》搬上舞臺)。蕭華從紅軍長征的恢宏史實中,選取了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和過雪山草地等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形成了組詩的整體結構。蕭華的秘書李圭在《回憶蕭華》中追述:“蕭華同志曾多次說過‘我寫長征組詩,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淚。有些段落,如《告別》……《過雪山草地》《報喜》等,就是一面流淚一面寫的!

《過雪山草地》再現了紅軍長征中的經典場景之一——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

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

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

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而今,在寶興縣城的青衣江畔還建有一座“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碑”,碑體下部的英雄群體浮雕是用紅砂石雕成的。這里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雪山草地的起點,也是全國100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之一。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這是蕭華親歷雪山草地的真實感受。長久以來,蕭華就想創(chuàng)作一部表現長征的作品,只緣公務纏身,一直沒時間動筆。后來他因患嚴重肝炎,在杭州療養(yǎng),這才有了創(chuàng)作的機會。他帶著感情,寫下了這首《過雪山草地》。

詩一開篇,就以精練的一組三字短句,寫出了紅軍過雪山草地的艱難環(huán)境。

“雪皚皚”,明寫雪山之貌,實為寫翻越雪山之難。六月原本入夏了,但“夾金六月猶飛雪”(張愛萍《翻夾金山》詩句),加上空氣稀薄,爬雪山之難猶如過鬼門關。為此,紅軍在翻越夾金山時,不得不把傷員和病號留下來。在政治工作人員和這些戰(zhàn)士談話的時候,大家都傷心地流下了淚水,哭聲一片,令人難過。此時,蕭華剛剛調任紅一軍團一師政委,他意識到,翻越雪山對大多數南方兵來說,遠比打一場大仗更艱巨。他目睹了這一切,也親眼看到無數可愛的戰(zhàn)士饑寒交迫,倒在了雪山上。

“野茫!,明寫草地之闊,暗寫跋涉草地之艱。紅軍過的草地位于川西北的若爾蓋,植被主要是藏嵩草、烏拉苔、海韭菜等,遠看似無邊的灰綠色大海,可走近才知是泥質沼澤的草甸子。草地天氣瞬息萬變,地面布滿泥潭水坑。若不慎陷入泥沼,會愈陷愈深,無人能救,很多紅軍戰(zhàn)士就是這樣犧牲的。

“高原寒,炊斷糧”寫出了紅軍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紅軍將士從南方出發(fā),一路征戰(zhàn),沒有后勤補給,沒有喘息時間,體力不支,缺乏食物,在高原行軍,又極度缺氧,造成了大量的非戰(zhàn)斗減員。1935年8月,紅三軍團在草地里走了七天,終于抵達了茫茫草地的邊緣班佑河。時任十一團政委王平奉命帶人去接應戰(zhàn)友。他拿起望遠鏡,看到河畔坐著數百名戰(zhàn)士,可等他帶人趕過去,卻驚愕地見到戰(zhàn)士們都一動不動地坐著,全然沒了呼吸。他們不是戰(zhàn)死在槍口下,而是在饑餓和疲憊中,背靠著背犧牲了。

“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笔鞘难,也是豪情。紅軍將士靠著堅定的理想,突破生命的極限,終將雪山和草地踏在腳下,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當為全詩極富詩意的句子了。在蕭華眼里,驕橫的雪山,在紅軍面前也只能低下“高貴”的頭,心悅誠服地迎接遠方的客人。這是對雪山擬人化的描寫,道出了紅軍不畏艱難險阻,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征服雪山后的喜悅心情。在詩人心中,那張開虎口吃人的草甸,在紅軍腳下也只能俯首帖耳,聽由他們在“草毯”“泥氈”上安營扎寨。這兩個比喻,寫出了紅軍將士不屈不撓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無堅不摧的鋼鐵意志。

“風雨侵衣骨更硬”,意思是說,在紅軍字典里,從來就沒有“畏縮”二字。據《朱德傳》記載,過雪山時,紅軍迎著風雪,向直插云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氣越稀薄,越覺得喘不過氣,頭暈腦脹、四肢無力。不少戰(zhàn)士被暴風雪吞噬,在這種嚴酷環(huán)境面前,紅軍將士穿著單薄的軍衣,只能靠吃辣椒、生姜御寒,在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考驗下,紅軍以“骨更硬”,創(chuàng)造了難以置信的奇跡。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成功翻越夾金山,在阿壩達維的木城溝,與前來接應的紅四方面軍先頭團會合了,還開了會師聯歡晚會。14日,毛澤東等帶領黨中央、軍委和直屬部隊勝利進抵達維。

“野菜充饑志越堅”,書寫了紅軍過草地時,面對饑寒交迫的惡劣環(huán)境,表現出的大無畏氣魄。聶榮臻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過草地那些日子,天氣是風一陣雨一陣,身上是干一陣濕一陣,肚里是飽一頓饑一頓,走路是深一腳淺一腳。軟沓沓,水漬漬,大部分人挺過來了,不少人卻倒下去了。極度缺乏食物,紅軍就靠吃野菜、草根、樹皮充饑。沒有能吃的野菜,就將身上的皮帶、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脫下來,還有馬鞍子,煮著吃。當時,紅軍在草地里行軍,人和馬必須踏在有草根的草甸上,或拄著棍子探深淺,或幾個人攙扶著走,一旦陷進泥沼,越是掙扎,就越陷越深,以至被污泥吞噬。張聞天夫人劉英在回憶錄中談起她走出草地后,覺得是“從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間”。紅軍就是靠著堅強的意志,走過了長征途中最為艱難的雪山草地。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既是全詩的總結,也是情感的升華。紅軍將士之所以能勝利走過雪山草地,靠的就是官兵之間同甘共苦,靠的就是崇高的革命理想。追溯歷史,紅軍長征的勝利,中國革命的勝利,絕非偶然,是靠千百萬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和信念去實現的。讀《過雪山草地》,讓人不禁在想,經歷過如此艱苦卓絕的苦難輝煌,我們不應忘懷過去,而要傳承長征精神,即使在風雪沼澤中也要奮勇前行,才能無往而不勝。

如此這般,才有真正的詩和遠方。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23年12月2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