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公開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集

——《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

作者:胡 毅    發(fā)布時間:2024-07-04   
分享到 :

在北伐戰(zhàn)爭開始前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國民黨通過國民黨二大、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接連向中國共產黨發(fā)起進攻,反共活動日益公開化,迫使我黨不得不重新考慮新形勢下自身的發(fā)展問題。而共產國際基于其對中國革命形勢的判斷,寄希望于國民黨左派,與中國共產黨強烈的自主發(fā)展意愿背道而馳,引起了中共高層領導的強烈不滿。這一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在推動北伐戰(zhàn)爭和領導五卅運動等革命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鍛煉和發(fā)展,迎來了自身發(fā)展和建設的重要時期。如何因勢利導,鞏固聯(lián)合戰(zhàn)線,把廣大工人和民眾的力量凝聚起來,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一項迫切任務。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黨的歷史上第一部公開出版的中央文件集《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應運而生。

開黨中央文件編纂出版之先河

建黨后不久,我們黨就注意到收集、整理與保存黨的文件的重要性。早在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組織法》中,就明確中央機關設立秘書,其職責是收集、整理與保存“各種本黨文件”,最早承擔此項職責的是在中共三大上當選中央秘書的毛澤東同志。1926年7月,黨的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組織問題決議》,決定設立中央秘書處,其職責就包括收集、整理與保存文件、檔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共產黨于1930年在上海設立了一座秘密檔案庫——“中央文庫”,專門用于保存黨的重要文件。1931年,為了規(guī)范中央的文件的保存與管理,周恩來委托瞿秋白起草了《文件處置辦法》,辦法明確規(guī)定了黨中央應當收集、保管的文件資料的范圍、內容及整理分類編目的原則、方法,這是我們黨最早的文書處理和檔案工作規(guī)定。我們黨在建黨早期對中央文件的重視和保護為編纂出版黨的文獻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926年5月,《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由向導周報社出版。在此之前,中國共產黨曾以小冊子的形式印行過一些黨的文件。小冊子作為一種特殊出版物,一般篇幅和尺寸較小,具有攜帶方便、發(fā)行量大、無定價、免費發(fā)放等特點,是為了適應宣傳工作需要而印行的一種宣傳品。1922年6月印行的《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1922年印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議決案》,1922年7月印行的《中國共產黨宣言》,1923年7月印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大會決議案及宣言》以及1925年11月印行的《中國共產黨告農民書》等均屬于小冊子。其中,《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議決案》和《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大會決議案及宣言》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會議文件集,收入的只是本次會議通過的文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中央文件集。與小冊子不同,《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一書有明確的出版機構、出版時間和定價。該書收入的是自建黨至1926年我黨以中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名義發(fā)表的部分文件,實際上是一部關于中國共產黨立場、政策和主張的中央文件選集,這是我黨首次就某一方面專題內容選編出版中央文件,開創(chuàng)了編纂出版黨中央文件的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中共黨史專家石川禎浩在其2014年發(fā)表的《中國共產黨編纂黨史資料的進程——以20世紀50年代的雜志<黨史資料>為線索》一文中,認為1938年2月由解放社出版的《紅色文獻》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官方文獻集,這一觀點顯然有誤,因為《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的出版時間遠早于《紅色文獻》。

初創(chuàng)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宣言

《向導》周報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機關報,它發(fā)表了大量以中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名義發(fā)布的文件,成為大革命時期黨的一個重要宣傳陣地。向導周報社在1926年9月出版的《論北伐》一書中,刊載了《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一書的廣告,廣告稱:“這是一本集子,包括中國共產黨所有宣言、告民眾書等。讀者在這本集中,可以看見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在哪一時期,都是站在民眾前面,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正是廣大民眾最迫切的要求。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民族解放斗爭之前鋒!庇纱丝梢,《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在初創(chuàng)時期的一本政治宣言書,它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關于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發(fā)動群眾、開展階級斗爭等方面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主張,它的出版具有重要意義。

一、適應革命形勢發(fā)展的產物

1925年爆發(fā)的五卅運動掀起了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高潮,192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九七”紀念運動宣傳大綱》指出:“要使這解放運動完全勝利,便應當更加發(fā)展中國無產階級的勢力,發(fā)展一般民眾的力量,排除一切反動及帝國主義走狗的力量,那時才能廢除辛丑條約,才能打破帝國主義之束縛中國的一切鎖鏈。”在風起云涌的革命大潮中,要“發(fā)展中國無產階級的勢力”,就必須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努力發(fā)展壯大黨的組織!吨袊伯a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一書正是適應這一時期革命形勢發(fā)展的產物,它收入的中央文件,不僅從整體上系統(tǒng)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時局的立場、觀點和主張,還針對五卅運動、列寧逝世、孫中山逝世、反奉戰(zhàn)爭、三一八慘案、萬縣慘案、廖仲愷遇刺案等焦點問題,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態(tài)度和政策。

《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一書出版后很受歡迎,同時一些報刊不遺余力地開展宣傳推介工作,進一步推動了它的傳播。1926年5月8日,《向導》周報第152期刊登了《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的出版廣告,并隨當期報紙向每位訂戶附贈一本《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中國青年社為感謝讀者對《中國青年》雜志提出的意見建議,允諾向每位來信者贈送《顯微鏡下之醒獅派》或《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一冊;1926年12月20 日,《中國青年》在第145—146期合刊封底刊登了“革命青年必讀的書十種”,其中就包括《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此外,武漢長江書店、上海書店、汕頭書店等也曾翻印或銷售過《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經過各方面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初版1萬冊不久便告罄,1926年10月,第二版由向導周報社出版。

二、黨自身發(fā)展壯大的迫切需要

1926年2月,蔡和森在致共產國際的報告中指出:“在中國工人階級成長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極力想組織一個完全獨立的階級的政黨”,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走獨立自主發(fā)展道路的強烈意愿。

為了加強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領導,發(fā)展壯大黨的組織,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了《組織問題議決案》和《宣傳問題議決案》。會議提出在極短時間內將黨“從小團體過渡到集中的群眾政黨”的工作目標,強調要“擴大自己的黨——吸收無產階級及先進的智識階級中最革命的分子”。會議提出“在政治上,力求公開我們的黨也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之一。組織我們自己的同志發(fā)展鞏固我們黨的組織,一切運動及工作里有我們自己很明顯的思想上的及策略上的主張——凡此一切,都是打擊國民黨右派和公開結合左派的保證”。會議強調:“我們的黨應當作群眾中的鼓動和宣傳。每一個黨員不論他在什么地方,都應當宣傳我們黨的主義及口號”。1926年1月全國職工運動討論會通過的《職工運動中黨的發(fā)展及其關系議決案》再次提出負責職工運動的同志要“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黨的主義和政策,使群眾對本黨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中央的號召在各地基層組織很快得到了落實,中國共產黨的黨員隊伍迅速發(fā)展壯大起來。1925年1月召開中共四大時全國黨員不足千人,至1927年4月召開中共五大時全國黨員人數(shù)已達5.7萬人,黨員人數(shù)爆發(fā)式的增長與五卅運動的深遠影響及中共中央重視和加強黨的宣傳工作密不可分。作為黨的官方機構出版物,《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一書匯集了黨的宣言、主張、告民眾書等,它的大量發(fā)行和廣泛傳播,為宣傳黨的政策,發(fā)展壯大黨的組織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版本及特點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共有3個中文版本,分別出版于1926年5月、1926年10月和1927年3月,均由向導周報社出版。其中1927年3月版筆者未見,不過日本1963年出版的日文版為我們了解該版本提供了幫助,因為該日文版是以1927年3月版為底本翻譯的。

一、中文第一版

1926年5月出版,32開,書名紅字,行書,豎排兩行。封面右上方印有“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的口號,左下為“向導周報社印行”,均為宋體豎排。正文鉛字排印,目錄2頁,正文138頁,首版發(fā)行量1萬冊。

全書按發(fā)表時間順序編排,以1922年7月發(fā)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為開篇,以1926年3月20日發(fā)表的《為段祺瑞屠殺人民告全國民眾》為結尾,包括中共二大、三大、四大的宣言,第一、二、三、四次對于時局的主張,以及《告五卅運動中為民族自由奮斗的民眾》《對反奉戰(zhàn)爭宣言》《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紀念日告中國國民黨員書》等文件26篇,另有附錄4則:《祝全國鐵路工會代表大會》《為孫中山之死致唁中國國民黨》《給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的信》和《為廖仲愷遇刺唁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第一版是最早刊載《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公開出版物,但書中錯將這份文件的發(fā)表時間標注為1922年5月。1980年,人民出版社在再版《六大以前》時,對書中收入文章的內容、發(fā)表時間以及出處等進行了核正,將《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發(fā)表時間由1922年5月修改為1922年7月。

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第四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二次擴大會議,會議發(fā)表了《中國共產黨告農民書》,這份文件在《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第一版中沒有收入,應是遺漏了,后來此文件收入1926年10月出版的第二版。中央檔案館編,中央檔案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珍貴檔案》(上冊)第153頁注明該書所載《中共中央告農民書》圖片是“根據(jù)1926年5月1日出版的《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影印”,這一出處有誤,準確地講是根據(jù)1926年10月第二版影印的。

二、中文第二版

1926年10月10日出版,封面藍色,32開平裝,書名為紅色黑體字。封面頂部印有“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的口號,底部為《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對于時局的主張》的節(jié)選內容,均為鉛字宋體豎排。目錄4頁,正文214頁,鉛字排印,發(fā)行數(shù)量不詳。

第二版對第一版內容進行了調整和擴充,收入了從1922年7月至1926年10月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名義發(fā)表的宣言、聲明、公告、通電等38篇(正文28篇,附錄10篇),較第一版的文件數(shù)量增加了8篇,即《告農民書》《五卅周年紀念告全國民眾》《第五次對于時局的主張》《為英國帝國主義屠殺萬縣告民眾書》《致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信》《致第一次全國農民大會信》《致中國國民黨書》和《致粵港罷工工人書》。其中《告農民書》是補收第一版遺漏的內容,其余7篇均是在第一版出版后新發(fā)表的。此外,第二版將第一版正文部分的《告滇軍兵士》和《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紀念日告中國國民黨黨員書》歸入附錄,并將第一版中的《為總工會被封告工友》標題變更為《為上?偣环飧婀び选,將《給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的信》標題變更為《致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信》。變更后的標題在2022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匯編》未采用,《匯編》采用的是第一版的標題,只是在標題前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版封面印有“向導周報社印行”,封底印有“中國共產黨印行,向導各代派處代售”,同一本書有兩個印行者,這很容易給讀者造成困擾。在第二版中,封面去掉了“向導周報社印行”,只在封底保留“中國共產黨印行,向導各代派處代售”,這顯然是對第一版進行了修訂,也表明了此書官方出版物的性質。第二版存世量極少。

《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為我們黨后來編纂出版黨的文獻提供了重要參考,例如20世紀80年代在編纂出版《中共中央文件選集》過程中,針對《中共中央為段祺瑞屠殺人民告全國民眾》一文,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的編輯人員就對比查核了《向導》周報第147期、《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1926年10月第二版)和《六大以前》(1942年版)上刊載的相關內容,從而確保了所選編文件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的《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匯編》收入的《中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擴大會議告農民書》《中共中央為英國帝國主義屠殺萬縣同胞告民眾書》《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都是依據(jù)《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中相關內容刊印的,這三份文件均注明“本文原載一九二六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由于1926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有兩個不同的版本,而《中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擴大會議告農民書》一文在第一版中并未收入,因此該文出處更準確的說法是“本文原載一九二六年十月出版的《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

三、其他版本

1963年3月,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出版了由三上諦聽、石川忠雄、芝田稔翻譯的日文版,該書翻譯所依據(jù)的底本是1927年3月出版的中文版。1927年3月版與第二版相比,收入的文件數(shù)量和內容沒有變化,實際是中文第二版的重印本。另外,新中國成立后,廣州古籍書店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2月出版了兩版油印復印本,全書目錄2頁,正文176頁,這兩版的底本均是1926年5月出版的中文第一版。

《中國共產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是在五卅運動后國內反帝愛國運動風起云涌的特殊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為了發(fā)展壯大自身組織、大力加強宣傳工作而編纂出版的一份官方出版物,它記錄和保存了一批黨的重要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斗爭路線和政治主張,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建黨初期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集體智慧,是一部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重要歷史文獻!吨袊伯a黨五年來之政治主張》一書的出版表明,我們黨在建黨早期就開始注意對中央文件的收集、保存和整理,為我們后期開展黨史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這是我們黨歷來重視歷史、善于總結和借鑒歷史經驗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來源:《百年潮》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