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如何理解“信仰”
信仰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xiàn)象,是以一定思維和體系呈現(xiàn)人與世界關系的表達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馬克思主義作為經由歷史和現(xiàn)實證明的科學理論,歸根結底是對人類思維普遍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揭示,寄托著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即是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歸根結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內化,這種內化要從馬克思主義如何理解“信仰”開始。
信仰是對價值的終極追問,馬克思主義對信仰的重構是在對過去信仰的價值批判中完成的。馬克思的“信仰”概念與“宗教”共同出場,他不僅批判了特定的宗教信仰,更深入到人的本質揭露了普遍的“宗教式信仰”帶來的奴役與異化,最終將人們的信仰“從宗教的妖術中解放出來”。馬克思先將矛頭指向了“天國”,通過揭露唯心幻想的意識形態(tài),實現(xiàn)了對宗教、舊哲學的價值批判。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宗教不僅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反映,更是社會關系和權力結構的意識形態(tài)表現(xiàn)。馬克思認為,宗教信仰通過構建一個虛幻的彼岸世界,使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忍受苦難,期待來世的救贖。這種唯心幻想的意識形態(tài),實際上是統(tǒng)治階級用來維持其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工具。與宗教具有類似作用的還有當時“被推崇為普魯士王國的國家哲學”的黑格爾哲學,這一思辨哲學將現(xiàn)實世界抽象化為絕對精神的顯現(xiàn),使唯心主義的哲學信仰長期統(tǒng)治著人們的頭腦。馬克思揭示了它們背后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根源,為人們從精神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當彼岸的信仰失去了神圣形象,馬克思便轉向了對“塵世”的批判,他通過分析虛偽權威的政治結構,實現(xiàn)了對法權、自由、民主等資產階級政治信仰的價值批判。資產階級通過宣揚一套看似誘人的啟蒙原則,使廣大民眾在思想上接受了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表面上是為了保障全體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實際上是為了保障少數(shù)人的自由和利益,本質上是虛偽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操縱,使人們在思想上陷入一種麻痹和自我欺騙的狀態(tài),無法認識到真正的社會矛盾和階級對立。在馬克思得出了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的結論后,從此便深入到物質生活領域,通過分析資本市場的運行邏輯,實現(xiàn)了對商品、貨幣等資本異化信仰的價值批判。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的本質,指出商品、貨幣、資本等在市場中支配地位的獲得,是由雇傭勞動的社會生產關系帶來的,然而勞動者卻反過來被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所支配,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無法擺脫資本的控制。因此,馬克思認識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只能通過改變社會關系和生產方式來實現(xiàn)。
人之所以需要信仰,完全是由其內在的超越性本質所驅動的。正如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所言,“人不是由于具有避免某種事物發(fā)生的消極力量,而是由于具有表現(xiàn)本身的真正個性的積極力量才是自由的”。特定的社會關系決定并反映著人的天性,個體追求實現(xiàn)其“真正的天性”過程,本質上要求作為各種社會關系集合體的人必須在現(xiàn)實實踐中來展現(xiàn)他的生命存在。在這一語境下,信仰便成為人獲取一切知識、經驗的主體性意識,其重點在于“破除對權威的信仰”,在一切實踐的、感性的活動中來解釋世界、改變世界。因而,當個體的信仰得以達到深刻與真實的層次時,必然會明白,個體的天性、潛能與觀念均是由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熏陶與塑造所形成的,即人“只能在社會中發(fā)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就此而言,與現(xiàn)實緊密相連的信仰的標準,是對宗教信仰的革新和人之本質的回歸,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的,“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與此同時,馬克思所理解的信仰與對現(xiàn)實力量的盲目崇拜是對立的,其目的是促使人們對現(xiàn)實力量的正確認識與有效駕馭。這一過程要求個體將科學真理內化為個人信仰體系,并以此為行動指南,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驗證其真理性的深度與廣度,確保科學真理不僅在認知層面得到確認,更在社會實踐場域中得以實現(xiàn)?梢哉f,信仰的現(xiàn)實性取向展現(xiàn)了其世俗化的積極面向,同時避免了世俗化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庸俗化傾向,基于對現(xiàn)實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全面、正確的理解,馬克思所理解的信仰是既真實又崇高的理論體系,實現(xiàn)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和諧統(tǒng)一,展現(xiàn)了人類信仰的深刻內涵與積極價值。
總之,信仰作為人對世界的認同和掌握方式有其終極關懷與現(xiàn)實關切兩重維度,而馬克思所理解的信仰的標準就在于它確立了一個對人的生活意義的辯證解釋方式,界定了信仰屬人的“類存在”性質,提供了在新的歷史時期探索構建信仰的基本實踐原則。
信仰的本質深刻地植根于對生命存在深層意義的無盡探索之中,其特性則鮮明地體現(xiàn)在對生命固有界限的超越性追求之上。當信仰升華至終極形態(tài)時,其所蘊含的極致超越性,不僅要求突破生命個體的局限,更旨在達成一種群體自由且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狀態(tài)。就此而言,馬克思所理解的信仰內在地關聯(lián)著特定的解放向度與價值取向,均與“自然生命”“類生命”以及個體“感性生命”的存在狀態(tài)與理想追求緊密相連。基于這樣的信仰框架,《共產黨宣言》中闡釋的“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便構成了其“獲得整個世界”的信仰形態(tài)。馬克思深刻剖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實踐力量以及未來方向,緊密圍繞無產階級的切身利益與價值追求,將“人的自由與解放”作為核心理念,使之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動態(tài)平衡中持續(xù)演進,科學地回答了人類向何處去的“終極”命題。
馬克思主義信仰或共產主義信仰對“人的自由與解放”的理想追求,不是對“人的類本質”的抽象化追求與復歸,“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不是“應當如何”的應然“狀況”,而是具有“現(xiàn)實運動”特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理想!叭说淖杂膳c解放”這一崇高目標作為生命的潛在可能性,并非預先設定的必然結果,而是一個開放且亟待實現(xiàn)的宏偉愿景,使得個體得以在現(xiàn)實生活的不輟實踐與深度探索中逐步接近并深刻體驗自由與解放的至高領域,正是這種生命潛能的無限性與開放性,構成了信仰在終極層面的核心維度,揭示了信仰指向的不僅是已知的現(xiàn)實,更是未知且可塑的未來。可以說,馬克思憑借其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深刻自覺,為我們揭示了人類終極信仰的內在本質,促使我們審視人類的信仰歷程,反思個人的信仰立場,從而以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古今中西各種價值觀的博弈日漸激烈。只有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信仰觀,才能找準廣大黨員干部樹立共產主義信仰的內在機理,進而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為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精神力量。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11月2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