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真身邊工作二十五年的片段回憶【4】
彭真說:《前線》發(fā)刊詞鋒芒是針對“左”的
韓:1958年1月南寧會議時,毛主席讓各省市創(chuàng)辦理論刊物。彭真回來后就開始醞釀刊名,經過反復考慮,北京市的理論刊物定名為《前線》。起草發(fā)刊詞的過程是怎樣的?彭真當時反“左”和反右哪一個成分更多一些?
王:醞釀《前線》創(chuàng)刊時,由張文松負責,不久鄧拓從《人民日報》回到北京市委工作,擔任《前線》主編。張彭、張文松、李琪、項淳一和我負責《前線》發(fā)刊詞的起草和修改。我們是按照彭真口授的內容起草的,包括文章的語氣都是按他的口氣寫的。發(fā)刊詞先后修改了三次,彭真都不滿意。最后發(fā)刊詞是他親自從頭到尾寫的。
發(fā)刊詞發(fā)表于1958年11月25日,當時正在開武昌會議。在月初召開的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就開始著手糾“左”。1962年彭真親口對我說,《前線》發(fā)刊詞鋒芒是針對“左”的。
1958年“大躍進”時,全國各地都放糧食高產“衛(wèi)星”,北京沒有放“衛(wèi)星”。對此,當時中央負責農村工作的譚震林批評說:北京是鍋底!他把全國種糧能手調到北京來種試驗田,說要把這個鍋底翻過來。彭真說:他們來種試驗田,我們要全力支持,要什么條件都答應他們,包括種地的土也可以為他們運過來。但他們吃了一頓歡迎飯就都跑了,因為報上宣傳的糧食高產“衛(wèi)星”是不可能種出來的。
1958年宣傳“大躍進”,對北京也是有影響的。當時在天壇召開農業(yè)高產誓師大會,區(qū)縣委書記現(xiàn)場報計劃,每畝小麥產量要達到多少,彭真提出“不要一二三,只要四五六”(即畝產4000斤、5000斤、6000斤)。當時劉仁在北戴河,給彭真打電話說這個指標完不成。彭真當晚就讓市委辦公廳打電話通知各區(qū)、縣委說誓師大會上提的指標不算數,要重新提。彭真與劉仁工作配合得很好,他對毛主席說過,劉仁反映的情況是比較真實的。